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五节
竞争者崛起
作者:马冠尧

1901年,皇家海军在军坞的20年优先使用权期限快将届满。本来黄埔船坞计划扩展九龙船坞,以延续其经营权。然而,太古船坞(John Swire & Sons)(今太古集团)较黄埔船坞更早着手于威灵顿兵房(Wellington Barracks)(今金钟一带)和鰂鱼涌(今太古城位置)兴建海军船坞(Naval Dockyard)(今金钟)及太古船坞(Taikoo Dock),并分别于1907年6月15日及22日建成[14]。太古船坞占地52.5公顷,其中20公顷土地由160万立方码的花岗岩填海而成。工程雇用了2,500到3,000名本地工人,使用了九万立方码混凝土。船坞由英国格里诺克(Greenock)的约翰史葛(John Scott)设计。史葛于1903年逝世后,其兄弟冼佳亚史葛 (R. Sinclair Scott) 承继其工作;船坞的总工程师是1902年来港的当劳.麦当劳(Donald Macdonald)。太古船坞面积为787呎乘88呎,大潮时水深可达31呎6吋,可容纳海洋级轮船。一如既往,合约订明皇家海军对船坞享有优先使用权。1908年10月3日,太古船坞迎接第一艘船只 ── 松江号(Sungkiang)入坞[1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商业重点由海上转往陆地,发展地产对船坞业来说也越来越重要。香港黄埔船坞公司第一个地产项目是位于宝其利街的联盛大厦(United Building),以纪念于仁船坞。另一方面,为减省固定人手及避免浪费设施,太古船坞及黄埔船坞选择合并。有关合并安排分别于1972年7月3日及9月14日对外公布,并在1973年1月1日正式执行。合并成为香港联合船坞(Hongkong United Dockyards Limited) 后,太古船坞及黄埔船坞的代表轮流担任主席。另一方面,大同船坞于1971年结业,船坞的原址兴建了15座住宅楼宇,取名大同新邨。几年后,联合船坞腾出红磡和鰂鱼涌的船坞用地予地产项目发展,并在1976年于青衣西面(今青马大桥下)取得50公顷土地重建船坞[16]。1977年4月27日,承建商西松建设有限公司(Nishimatsu Construction Co Ltd)签署990万港元的工程合约。新船坞水深14米,可容纳100,000吨的船只停泊[17],预计整项工程在1980年之前完成。1977年底,船坞庆祝早前于日本长崎佐世保市购得一个浮坞,并将浮坞命名为黄埔,以纪念位于黄埔的母公司。联合船坞于1978年正式开业,随即按计划迁移红磡及太古两个船坞。太古船坞及黄埔船坞分别于1978年及1980年结业。太古船坞原址只保留总工程师麦当劳所竖立的基石,该基石现时置于太古城中心。黄埔船坞迁离后,原址于1985年建成黄埔花园。为纪念曾在该处营运多年的船坞,建筑师特别将黄埔花园商场的外形塑造成一艘轮船的模样。

注释

  • [14]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07, paragraph 32.
  • [15]
    Taikoo Dockyard & Engineering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 Fifty years of shipbuilding and repairing in the Far East (London: Technical advertising service, 1953), p.12.
  • [16]
    《工商日报》,1976年8月28日。
  • [17]
    《华侨日报》,1977年4月27日。
< 上一页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五节 - 竞争者崛起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