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十二节
红香炉岛上的经济活动
作者:谭广濂

嘉庆与道光年间,红香炉岛上的经济活动可大致分为三类:农业、矿业和渔业。

岛上的天然地质资源花岗岩可以输出作建筑材料,为当地提供了出口贸易机会。

香港政府的汉文秘书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于1846写道:「香港唯一的出口产品就是花岗岩,虽然只是常人轻视的东西,仍需要动用许多人力、大量船只(每艘约70至100吨)以及不少资金。每月满载内地所需货物而驶离本岛的船只,几乎不曾少于百艘……」[63]

由于本港有这些矿业活动,1841的人口普查报告指出,筲箕湾成为香港岛上第二大市集,有1,200名居民,多以采石业为主。其他采石业乡镇如大石下有20名居民、土地湾有60名居民,而石塘咀则有25名居民。[64]

但1841年的普查并未充分反映1841年之前本地人进行的经济活动。举例来说,记录显示,石排湾村在英国人接管时只有200名居民。但早于康熙年间(1662-1723)的官方记录指,石排湾为出口热销香料莞香(Aquilaria sinensis)之地。莞香在宗教仪式和文化节庆中用于清新空气。

由于过度采集,令当地的可用资源消耗殆尽,出口活动最终也陷于停顿,石排湾因而丧失作为海港的地位。[65] 庄士敦(A. R. Johnston)于1844年《香港纪实》(Notes of Hong Kong)中记述石排湾为「似乎曾经是(香港)岛上主要海港,且当时比现在更加繁荣蓬勃。」

1841年的普查显示当时赤柱有2,000人口,因而被视为移交时期香港的首府。但是,由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J. Roberts)所进行的调查则指当时赤柱人口仅为580人,与普查结果不符。然而,罗孝全的调查明显较为精确,原因是他同时记录了赤柱十名中国男性居民当中,就有八个染上鸦片毒瘾,反映当时鸦片殃及中国社会的规模与普遍程度。[66]两个调查的结果有异,可能是当地渔民季节性的捕鱼模式,造成不同时期在岸上生活的居民人数不同。

航运是另一个支持当地产品蓬勃出口的行业。由于出口商全赖船只将产品运送至市场,在港口两岸营生的船东因而生意兴隆。

注释

  • [63]
    James Hayes, ‘Hong Kong Island before 1841’,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JHKBRAS), 24 (1984), pp. 118-119.
  • [64]
    刘蜀永:〈试论对英占以前香港历史的误解〉,载于《香港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香港:香港大学,1997),页58。
  • [65]
    Lo Hsiang Lin, Hong Kong and its External Communications before 1842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hinese Culture, 1963), p. 84.
  • [66]
    James Hayes, ‘Hong Kong Island before 1841’,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JHKBRAS), 24 (1984), p. 112.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第十二节 - 红香炉岛上的经济活动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