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代初期起,使用廣東道政府船塢的政府船隻日漸增加,船塢的工作環境因而開始轉差。政府委任顧問研究政府船隻的運作及維修情況。報告於1986年10月完成,當中列舉船塢的不足之處,並建議船塢分五個階段進行現代化。撇除當時已經展開的第一階段,報告預計其餘四階段須耗資1.14億港元。與此同時,為配合機場核心計劃,政府船塢須於1995年年中遷離廣東道,以騰出空間開展西九龍填海計劃。在此情況下,由於第三階段牽涉的大部分設備均可在新船塢繼續使用,原有工程可繼續進行。1990年,部分工程(如地盤勘察)升級至甲級工程。1991年2月,整個項目提升為甲級工程,預算為 2,300萬港元。可是,當局經過多番考量,在內部檢討成本效益後擱置工程,至1993年9月正式撤銷有關計劃。[22]
另一方面,顧問報告亦建議船塢採用電腦系統。1991年12月,海事處向財務委員會申請 2,400萬港元,以設立政府船隊資訊系統,包括規劃維修系統及庫存管理系統。此系統對規劃維修工程和制定預算都有莫大幫助。在無須增加人手的情況下,系統翌年為政府船塢節省達1,000萬港元。[23]
此外,顧問報告建議檢討政府船塢及政府船隊的人手問題,並特別指出在1980年代中期,一艘13米以下的商用船隻一般只需三至四名船員操作,但每艘政府船隻卻僱用七名船員。[24]
海事處在1992年開始重組架構,在政府船隻上引入無人看管機艙 (Unmanned Machinery Space)和駕駛室控制系統 (Bridge Control System),並重組及檢討船員調配,又加強船員培訓,以應付新的運作需要。在實行節流方案之前,每艘政府船隻一般由一名船長、一名輪機長、兩名水手和一名加油員操作。船隻現代化讓船長可在駕駛室遙控輪機,無須在機房手動操控。由於船長須同時兼顧輪機長的工作,船員要接受進一步培訓。每艘船隻亦獲派兩名小輪助理員,替代水手和加油員的工作。同時,政府成立跨部門政府船塢諮詢工作組(下稱船塢諮詢工作組),以檢討政府船塢的組織架構。
因應顧問報告的建議,海事處決定將更多船隻保養及維修工作外判予承辦商,該決定獲船塢諮詢工作組批准。為此,當局成立新的定期合約組和前線基地分組。定期合約組隸屬船隊維修組,負責監督承辦商的工作;前線基地分組則負責在水警分區基地監察和協調維修團隊。為進一步提升維修工作效率,海事處成立新的策劃組(後於1996年改名為支援服務組),專責為政府船隊制定和監督預防性維修政策。[25]
1991年12月,顧問完成有關廣東道政府船塢遷往昂船洲的可行性報告,確認搬遷船塢的計劃可行。[26]
新船塢位於昂船洲北面,佔地64,673平方米,其中建築物及露天空間分別佔地9,135及55,538平方米。昂船洲政府船塢有一個8.3公頃的船池,在1997年前由政府船塢與添馬艦的皇家海軍船隊共同使用。
1993年2月,相關填海及海事工程展開。為趕及緊迫的工作進度,整個工地分成三個區域,交由建築承辦商分區完成工程。承辦商於1994年2月接管第一區,旋即展開建築工程,海事工程亦同步進行。整項工程只耗時14個月,新船塢於1995年4月24日交予海事處。自此,船塢繼續為不斷擴充的政府船隊提供全面的支援與維修服務。
註釋
- [22]GD/126/3/6, Hong Kong Public Records Office, 27.
- [23]《華僑日報》,1991年12月29日。
- [24]Review of the Workmen, Establishment of Government Dockyard, 1986, p.2; Interview of M.C. Tsang.
- [25]Statistical Tables of the Marine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1986-1988.
- [26]Urban Area Development Office, Territory Development Department, West Kowloon Reclamation : Government Dockyard relocation outline feasibility study final report December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