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三章 第一節
1841年至1920年代政府船隻及其保養設施的早期發展
作者:劉智鵬

為了令香港成為促進中國貿易的樞紐,殖民地政府在1841年1月香港正式成為殖民地後,迅即宣布香港為自由港。然而,自由港政策除成功吸引外國商人來港投資外,亦惹來海盜之流的惡棍垂涎,威脅貿易發展。身兼香港行政官、英國公使和駐華商務總監的查理‧義律 (Charles Elliot) 海軍上校委任英國軍隊第26步兵團的威廉‧堅偉 (William Caine) 上尉為香港首席裁判司,負責維持陸上治安。至於海上治安方面,義律上校則委任威廉‧畢打 (William Pedder) 海軍上尉為首任船政廳長及海事裁判官,他是排水量660噸的蒸汽軍艦復仇女神號 (Nemesis) 的航海官。[1]

1841年船政廳成立後,畢打上尉旋即於1842年成立港口警察,以打擊海盜及其他海上問題。可是,由於殖民地政府資金匱乏,以致港口警察的資源及人力短缺,一直須靠皇家海軍協助維持治安。1844年,港督戴維斯 (John Francis Davis) 嘗試向本地商人籌募經費,以購買兩艘西式中國帆船打擊海盜,唯所得經費只足夠添置一艘小型西式中國帆船。該船大概是香港殖民地政府擁有的第一艘政府船隻。[2]

殖民地警隊於1844年成立,港口警察於同年歸其管轄並改名為水警。一艘西式中國帆船固然不足以對抗海盜,在港督戴維斯不斷爭取下,英國政府終於撥款購買更多船隻。香港輔政司遂於1846至1848年間,為水警添置了四艘船隻對抗海盜。四艘船隻連同原有的西式中國帆船均由水警管理。由於當時尚未成立政府船塢,相信輔政司藉招標邀請私人船排負責船隻的維修及保養工作。[3]

由於殖民地政府無意成立正式的政府船隊,在十九世紀至1920年代,船隻管理工作主要由船政廳負責,而購買、建造及維修保養船隻的事務則由輔政司負責。在香港總督或英國政府批核不同部門如衞生署 (Health Office)、出入口管理處 (Imports and Exports Department)及潔淨署 (Sanitary Department)等的要求後,輔政司會於政府憲報刊登招標公告,公布有關船隻的規格。招標程序完結後,輔政司會委任合適的船塢公司,在政府海洋測量處 (Government Surveyor’s Office)的監督下施工。在十九世紀至1920年代,負責建造及維修政府船隻的承辦商主要是廣協隆、太古船塢、黃埔船塢及和九龍船塢。[4]

註釋

  • [1]
    Iain Ward, Sui Geng: The Hong Kong marine police 1841-1950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2-4.
  • [2]
    同上,頁4-8。
  • [3]
    同上,頁8-14; CO129/22/p.148, CO129/27/p.150.
  • [4]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881, GA 1881 no.248;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882, GA 1882. no.286;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914, GA 1914 no.103;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924, GA 1924 (suppl) no.120;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1926, GA 1926 (suppl), no.132.
< 上一頁

第二部分 第三章 第一節 - 1841年至1920年代政府船隻及其保養設施的早期發展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