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一章 第五節
競爭者崛起
作者:馬冠堯

1901年,皇家海軍在軍塢的20年優先使用權期限快將屆滿。本來黃埔船塢計劃擴展九龍船塢,以延續其經營權。然而,太古船塢(John Swire & Sons)(今太古集團)較黃埔船塢更早着手於威靈頓兵房(Wellington Barracks)(今金鐘一帶)和鰂魚涌(今太古城位置)興建海軍船塢(Naval Dockyard)(今金鐘)及太古船塢(Taikoo Dock),並分別於1907年6月15日及22日建成[14]。太古船塢佔地52.5公頃,其中20公頃土地由160萬立方碼的花崗岩填海而成。工程僱用了2,500到3,000名本地工人,使用了九萬立方碼混凝土。船塢由英國格里諾克(Greenock)的約翰史葛(John Scott)設計。史葛於1903年逝世後,其兄弟冼佳亞史葛 (R. Sinclair Scott) 承繼其工作;船塢的總工程師是1902年來港的當勞‧麥當勞(Donald Macdonald)。太古船塢面積為787呎乘88呎,大潮時水深可達31呎6吋,可容納海洋級輪船。一如既往,合約訂明皇家海軍對船塢享有優先使用權。1908年10月3日,太古船塢迎接第一艘船隻 ── 松江號(Sungkiang)入塢[1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商業重點由海上轉往陸地,發展地產對船塢業來說也越來越重要。香港黃埔船塢公司第一個地產項目是位於寶其利街的聯盛大廈(United Building),以紀念于仁船塢。另一方面,為減省固定人手及避免浪費設施,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選擇合併。有關合併安排分別於1972年7月3日及9月14日對外公布,並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執行。合併成為香港聯合船塢(Hongkong United Dockyards Limited) 後,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的代表輪流擔任主席。另一方面,大同船塢於1971年結業,船塢的原址興建了15座住宅樓宇,取名大同新邨。幾年後,聯合船塢騰出紅磡和鰂魚涌的船塢用地予地產項目發展,並在1976年於青衣西面(今青馬大橋下)取得50公頃土地重建船塢[16]。1977年4月27日,承建商西松建設有限公司(Nishimatsu Construction Co Ltd)簽署990萬港元的工程合約。新船塢水深14米,可容納100,000噸的船隻停泊[17],預計整項工程在1980年之前完成。1977年底,船塢慶祝早前於日本長崎佐世保市購得一個浮塢,並將浮塢命名為黃埔,以紀念位於黃埔的母公司。聯合船塢於1978年正式開業,隨即按計劃遷移紅磡及太古兩個船塢。太古船塢及黃埔船塢分別於1978年及1980年結業。太古船塢原址只保留總工程師麥當勞所豎立的基石,該基石現時置於太古城中心。黃埔船塢遷離後,原址於1985年建成黃埔花園。為紀念曾在該處營運多年的船塢,建築師特別將黃埔花園商場的外形塑造成一艘輪船的模樣。

註釋

  • [14]
    Public Works Department, Report of the Director of Public Works for the year 1907, paragraph 32.
  • [15]
    Taikoo Dockyard & Engineering Company of Hong Kong Ltd., Fifty years of shipbuilding and repairing in the Far East (London: Technical advertising service, 1953), p.12.
  • [16]
    《工商日報》,1976年8月28日。
  • [17]
    《華僑日報》,1977年4月27日。
< 上一頁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五節 - 競爭者崛起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