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首頁 English A A A
第七章 第二節
港口的發展
作者:劉智鵬

中流作業

中流作業簡介

中流作業和貨櫃碼頭的性質相近,為繫泊於海港內的浮標或錨地的船隻提供貨櫃裝卸服務;不過,收費卻比貨櫃碼頭相宜。中流作業營辦商服務的船隻種類廣泛,包括貨櫃船和散貨船等。[21]

就效率而言,中流作業更適用於中小型船公司;加上價格較低,因此更吸引他們採用。貨船採用中流作業時,無須好像在貨櫃碼頭般使用泊位和吊臂裝卸貨櫃,從業員可在海上同時在船隻兩邊裝卸貨櫃;既節省時間,亦能降低處理貨櫃的成本。儘管這種服務並不適用於大型貨櫃船,中流作業在1980年代起,特別是在貨櫃碼頭容量接近飽和時,所處理的貨櫃在總吞吐量上仍然佔重要的比重。例如在1983年,中流作業的吞吐量只佔總體的10.9%,但至1992年和1993年已達30%。[22]

1972年前後的中流作業 – 散貨和貨櫃的處理

在引入貨櫃之前,從事中流作業的船隻主要為木船。散裝貨物會先轉運上木製躉船,再由拖船拖往岸邊。散貨種類十分多樣化,包括來自東南亞的米、中國內地的糧食、急凍食品、建材和糖等。[23]

中流作業其後通過設備的改良,發展至適合用於貨櫃系統,運載量亦因此增加。根據1993年11月海事處關於在公眾貨物裝卸區船隻大小分布所提供的數據,大部分使用公眾貨物裝卸區的船隻長度在20至32米之間,完全配合貨櫃的大小,可見當時十分盛行以中流作業處理貨櫃。

作業船隻 ── 拖船與躉船

中流作業的主要工具是拖船和躉船。拖船負責在海港內拖曳大型船隻。在維多利亞港這麼狹窄的航道內,對於沒有引擎的躉船和轉向能力差的大型船隻來說,拖船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和躉船一樣,拖船業早於貨櫃運輸盛行前已出現。自1960年代起,拖船廣泛應用在香港日漸蓬勃的出口貿易。其後愈來愈多大型船隻進入香港,亦帶動了對拖船的需求。至1980年代,貨櫃工業主導拖船服務,促使船上設施不斷改進,以處理體積日漸增大的躉船。[24]

貨櫃業的發展也影響着拖船的結構。在1970年代前,拖船主要以木製成;至1970年代中期,配有365匹馬力的鐵船開始出現,並可應付排水量達800噸的船隻;至1990年代,拖船的馬力已達1,500匹,可處理排水量達2,850噸的船隻。[2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0年代,香港航運復甦,鋼製躉船亦開始出現。當時大部分用以運載散貨的躉船都沒有安裝引擎,必須依靠拖船拖動。在1970年代,躉船的載貨量由300噸提升至1,000噸,起重能力亦由20噸增加至50噸。在這段期間,儘管面對貨櫃碼頭的激烈競爭,躉船業仍然蓬勃發展;原因是躉船可直接抵達停泊在錨地和浮標的船隻,並將船上的貨物運至岸上不同位置,可以避開陸上的交通擠塞問題。另外,躉船裝卸速度合理以及收費較低廉,亦令躉船業得以持續發展。當年廢鐵業在香港盛行,很多躉船都利用舊船的回收物料來建造,至1980年代才出現特別製造的鋼製躉船。[26]

躉船能夠生存的另一項功能是提供一些貨櫃運輸業不能提供的服務,例如運送沙石和金屬等天然物料,以協助香港港口的發展。[27]在世界港口發展的歷史上,香港曾經是使用躉船從事中流作業的唯一港口;後來其他國家看到這方式如此成功,也紛紛爭相採用,近年一些非洲國家在發展港口時也採用了躉船的作業方式。[28]

運作範圍 ── 中流作業區

香港的中流作業區主要用作裝卸遠洋或內河貨物,並把貨物由躉船運上貨車,或由貨車運上躉船。經多年發展,香港多個地點均設有中流作業區,共佔地逾30公頃,涉及逾3,500米的堤岸,營辦商可以用短期或長期租約營運。[29]

圖二:2012年的香港港口規劃

圖二:2012年的香港港口規劃[30]


公眾貨物裝卸區

公眾貨物裝卸區的演變

隨著貨櫃業蓬勃發展,貨櫃處理用地的需求不斷上升。中流作業所使用的躉船亦需要更多泊位,以裝卸遠洋輪船上的貨櫃。1971年,出入口數字明顯上升,港口委員會認為各公眾貨物裝卸區的工作愈見繁重,必須更有效控制和協調岸上和海上的運作。在公眾貨物裝卸區成立前,貨運業務在海濱進行,並不受監管,日久容易產生管理和交通問題,故政府成立公眾貨物裝卸區處理海濱沿岸的貨運業務。

1974年,政府通過第81章《港口管制(貨物裝卸區)條例》,成立公眾貨物裝卸區應付需求。首個公眾貨物裝卸區在灣仔建成,泊位以先到先得形式分配。至1995年,海事處共管有九個公眾貨物裝卸區和兩個公用海濱,當時所有公眾貨物裝卸區每日的營運時間為早上七點至晚上九點,營辦商亦可申請進行貨運業務。


港澳碼頭和中港客運碼頭

引入高速船

在1960年代中期,信德集團在來往香港與澳門的航線引入水翼船「路環號」,將航行時間縮減至70分鐘。自此以後,營辦商陸續引入各類高速船隻行走不同航線,包括珠江三角洲。1974年,香港油蔴地小輪有限公司在來往中環和荃灣的本地路線引入氣墊船。[31]自此,香港從水翼船、噴射船到雙體船等高速船隻,經歷了不同的演變。

在1990年代,來往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港口的高速船數目急劇上升。海事處在1995年和中國船舶檢驗局研究就區內航行的高速船實施統一安全要求,雙方在廣州商討有關細節。1998年11月13日,海事處和中國海事局簽署諒解備忘錄,就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港口航行的高速船的安全標準達成共識,開展了地區合作管理與營運高速船的新時代。

港澳碼頭和中港客運碼頭

港澳碼頭位於上環信德中心,運作非常繁忙;除了基本客運設施外,碼頭還設有來往香港和澳門的直升機機場、售票處、商場和商用大樓。港澳碼頭設有一座內碼頭和一座外碼頭,前者為高速船提供有效的靠泊服務;後者則保留予傳統較大型輪船使用。面對龐大的跨境服務需求,港澳碼頭自1990年代初期起,全日24小時運作。

中港客運碼頭早期位於大角咀,及後在1988年遷往尖沙咀。中港客運碼頭是一個多功能的碼頭,附設購物中心、酒店和商用大樓。來往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航線主要由珠江客運有限公司承辦;其他公司如中港客運聯營有限公司和信德中旅船務管理有限公司等,則營辦來往其他目的地的航線,如澳門等。[32]

除了善用人群管理以維持碼頭的運作效率,海事處在客運碼頭管理上,主要負責高速船的交通管制。由於船隻早晚長時間運作,海事處作為監管機構,必須確保船隻裝備良好和船員受過訓練能夠應付不同狀況。此外,海事處亦負責禁區的日常運作、泊位及海上交通的管理。自1990年起,每年乘客的出入境數字穩步上升,至2013年更達2,600萬人次。[33]

圖三:客運碼頭每年客運量(百萬)

圖三:客運碼頭每年客運量(千)

註釋

  • [21]
    The mid-stream Cargo Handling, Port Development Board leaflet, in Leonard K. Cheng and Yue-Chim Richard Wong, Port Facilities and Container Handling Services, (Hong Kong: Better Hong Kong Foundation, 1997), p. 27.
  • [22]
    同上,頁28。
  • [23]
    《同心同渡50載:港九電船拖輪商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港九電船拖輪商會有限公司,2003年),頁132-134。
  • [24]
    同上,頁127、131。
  • [25]
    《同心同渡50載:港九電船拖輪商會五十週年紀念特刊》,頁127。
  • [26]
    香港貨船業總商會︰《香港貨船業總商會成立四十七週年暨第二十五屆理監事會就職典禮》(香港︰2010年),頁54。
  • [27]
    同上。
  • [28]
    大公報︰《中流作業模式移植安哥拉》,2009年4月30日。
  • [29]
    Hong Kong Maritime and Port Board, Hong Kong Port – Mid-stream Sites, http://www.hkmpb.gov.hk/en/port/midstream.html, accessed 25/05/2016.
  • [30]
    Map: The Port of Hong Kong.
  • [31]
    《香港與珠江三角洲高速客運渡輪》(香港︰共和媒體,2003年),頁57-61。
  • [32]
    香港政府一站通︰〈往澳門及內地港口的渡輪服務〉。http://www.gov.hk/tc/residents/transport/crossboundary/ferryservices.htm,瀏覽於2015年1月16日。
  • [33]
    《香港與珠江三角洲高速客運渡輪》(香港︰共和媒體,2003年),頁117。
< 上一頁

第一部分 第七章 第二節 - 港口的發展

下一頁 >
上一張 播放 下一張 放大 縮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