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廳長 | (自設立至1860年) |
---|---|
威廉‧畢打 (William Pedder) 中校 | 1841-1853 船政廳長、海事裁判官 |
Thomas V. Watkins, R. N.上校 | 1854-1857 船政廳長、海事裁判官 |
Andrew L. Inglis | 1858-1860 船政廳長、海事裁判官、出境官 |
義律上校於1841年6月7日以駐華商船總監的身分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後,旋即邀請商人到港進行貿易。船政廳是殖民地政府最早成立的辦公室之一。蒸汽船復仇女神號(Nemesis)的威廉‧畢打在1841年7月獲委任為首任船政廳長。該職位於1843年6月南京條約完成換約儀式和殖民地政府成立後正式確立。船政廳長同時亦為海事裁判官。海事裁判官一職原於1833年在廣州受英皇威廉四世皇命設立,負責審理居粵英人的刑事案件。[8]早期船政廳長的職責包括控制下錨位置;船隻出入港事宜;維持海港治安;向公眾公布截郵時間;以及對違反政府海港規例的人士執法。[9]到1858年,由於出入船隻、貿易以至移民至海峽殖民地、澳洲及北美洲的華人數目急增,船政廳轄下遂成立出境及海關處,並由船政廳長擔任出境官的職務。初期船政廳的架構包括船政廳長及其轄下的助理船政廳長和海事裁判官(他們各有一名秘書輔助),以及印度語翻譯人員、水手和苦力,是個權力有限的小型政府機構。至1854年,機構再增設出境官、治安官及警官各一名。[10]
1854年的商船條例將船政廳的權責及架構擴大。1859年,港督夏喬士‧羅便臣(Hercules Robinson)爵士在提交理藩院的報告中指出,當時船政廳長兼任海關關長職務,以執行1854年商船條例的規定。同時,港督安排輔政司在有關職員缺勤時擔任船舶登記官一職。[11]
船政廳成立之初,可能只在一艘停泊在維多利亞港的船隻上處理事務。至1843年,船政廳於中環某座臨海的臨時大樓設立首個陸上辦公室。威廉‧畢打在其位於山丘上的住宅闢出一個面向維多利亞港的房間作為船政廳長辦公室,其後該山丘及附近道路皆以他命名。約1845年,現今的中國銀行大廈位置(中環德輔道中)落成一座磚屋,用作船政廳。[12]
1859年前,由於香港沒有海關,船政廳除了負責港口管理及船隻登記外,亦須處理收集貿易數據等事務。從香港政府憲報所見,船政廳須收集的數據包括:各國船隻每年進入香港港口的數量及噸位、鴉片與其他珍貴物品的入口量,以及生絲與其他珍貴物品的出口量。[13]該等貿易數據在海關監督署於1887年成立前全部由船政廳收集。
註釋
- [8]James William Norton-Kyshe, The History of the Laws and Courts of Hong Kong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1898 (Hong Kong: Vetch and Lee, 1971), p. 6.
- [9]Ho Pui-yin, The Administrative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gencies, 1841-200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234.
- [10]Civil Establishment,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ports, 1854.
- [11]CO 129/74, The Provis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ping Act (Effecting the Provisions of the Merchant Shipping Act, 1854), pp. 512-516.
- [12]Arnold Wright,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Hong Kong: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Singapore: Graham Brash, 1990), p. 189.
- [13]‘Government Notification No. 69’ (dated 28 May 1860),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No. 22, Vol. VI, 2 June 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