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本地政府在没有英国皇家海军的协助下,就香港港口系泊设备及浮标进行测量。该次测量可算是当局独立执行的最早期测量工作之一;测量由香港船政厅长负责,为本地船只和远洋船只提供碇泊区的准确位置。同样由船政厅执行的类似工程包括1900年的「商船浮标定位」 (“Positions of Merchant Shipping Buoys”)。[35]
工务局是另一个进行测量工作的政府部门,曾于1897年发表「维多利亚城」的测量数据,并于1901年公布「香港海港,九龙(部分)」 (“Hong Kong Harbour, Kowloon (side)”)和「香港海港,维多利亚城(部分)」 (“Hong Kong Harbour – Victoria (side)”)的测量数据。
由这些例子可见,为满足本地的航运需求,当时两个政府部门均负责进行海道测量工作。[36]
此工作模式一直维持至二次大战结束后。当时适逢香港急速发展,港口日渐成为东亚的主要航运枢纽。有关政府和私人机构进行的各项测量工作已于上一节详细介绍。
香港海港的发展持续不断,香港港口从原本仅处理本地河运交通,变成一个与国际贸易息息相关的港口。由于货物日渐以货柜方式运送,港口的基础建设须进行现代化,以应付各种转变。因此,当局须收集大量海道测量资料,以进行规划和填海辟地。随着最后一艘驻扎亚洲的英国测量船长蛇号在1972年离开香港,这项工作变得更为棘手。长蛇号在完成南太平洋、波斯湾和英伦诸岛的任务后,于1986年售予印尼海军。由于英国海军不再在香港海域进行测量工作,当局只能依赖当时土木工程署就港口工程所得的测量数据来更新香港海图。
1987年9月,海事处成立海道测量组,向土木工程署提供航行所需的测量建议,并与英国水文局保持联系,以更新香港的海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