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五章 第三节
日治下的生活
作者:黄君健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之初,香港约有150万人口。倘若日军打算充分利用香港配合大东亚共荣圈的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食物、煤炭及其他必需品极度匮乏的问题。根据1943年末的统计,在805家工厂中,从事纺织制衣业占340家,显示纺织制衣业为华人厂商最主要的产业,但军政府最为重视的是造船、化工、食物及火柴生产等行业。[23]

除了与中国自由地(并非由日军管治的中国地区)的贸易外,所有对外贸易都被中断。日军不但垄断了香港物资及成品的海上运输,并与多个被日本占领的地区签订贸易协议。例如,根据香港与海南的协议规定,香港要向海南输出棉制品、橡胶制品、衣服、火柴及中草药等,并从海南输入食盐、橡胶原料及其他农产品。[24]战争临近结束时,主要输入的食品有豆类、蔬菜、面粉、面条及食油等。当时香港与广东及澳门的贸易最为频繁,但亦有远至台湾和上海的贸易伙伴。[25]整体而言,在1942年至1945年期间,香港占中国自由地的入口总额10至15%。[26]

战前,每天有13艘渡轮提供超过250班次的服务,行走两条分别前往尖沙咀与深水埗的航线,运载乘客往返香港岛与九龙。由于大部分渡轮在战争期间沉没或被日军征用,所以在日治初期本地渡轮只能维持极小规模的运作。[27]直至1942年底,由军政府管理的船只只有57艘,当中38艘是渡轮。[28]

图5:1945年的上环海旁

图5:1945年的上环海旁

为了管理渡轮服务,军政府在交通部船务处(Shipping Unit)辖下成立办公室。行驶中环与尖沙咀之间的渡轮于1942年1月18日启航,而香港至青山及大澳的渡轮则于同年5月1日投入服务,每日平均有超过70,000人使用尖沙咀航线。为了疏导乘客,在战前原本由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提供的香港至深水埗航线服务亦于1942年底复航。在1943年5月,香港油麻地小轮公司成为唯一获准在香港水域内提供渡轮服务的公司。[29]在区域层面而言,驶往澳门的渡轮服务亦于1942年1月底复航,行走广东沿岸如广州湾、太平、唐家湾、市桥及江门等地的航线亦相继重开。[30]

1942年年初行走香港与广东沿岸的渡轮航线
地区 船只数量 航班
广东 3 每天一班
澳门 1 隔天一班
广州湾 3 每周两班
太平 1 隔天一班
唐家湾 1 隔天一班
市桥 1 每三天一班
江门 1 每三天一班

资料来源: 《战时月报に关する件》,昭和17年4月 [1942]

由于必需品严重短缺,军政府早于1942年初已推行大规模人口迁徙计划。至同年12月,大约有50万人循海陆路离开香港,其时的人口普查指香港的人口降至1,012,707人,人口大减三成。[31]首条定期遣返内地的航线于1942年1月11日启航,两艘分别超载2,000及1,000多人的小型内河船驶向宝安及市桥。[32]随着广州、江门、澳门、广州湾、汕头及上海等客轮航线相继重开,人口迁徙的速度也随之而提高。不论从陆路或水路离港,所有人均须获得日治政府的批准,并通过行李检查,一旦发现任何违禁品如宗教书籍等,即予充公。船只在超载的情况下取道澳门前往广州,往往需要两天才抵达目的地。[33]

尽管日本军政府一直严密监控香港各方面的发展,英国当局仍暗地里在华南地区以影子政府的方式有限度运作。[34]在影子政府内的组织及联系单位中,属半军事组织的英军服务团(British Army Aid Group),曾协助不少深水埗集中营内的战俘(以英国人为主)循水陆两路逃离香港。[35]

注释

  • [23]
    《军政下の香港:新生した大东亚の中核》(香港:香港东洋经济社,昭和19年[1944])。
  • [24]
    《战时月报に关する件》(昭和17年4月[1942]);《香港占领地经济复兴应急处理に关する件》(昭和17年10月[1942])。
  • [25]
    《经济月报》(昭和19年9月分~10月分[1944])。
  • [26]
    T. N. Chiu, The Port of Hong Kong.
  • [27]
    香港占领地总督部报道部:《状况报告》(昭和17年4月[1942])。
  • [28]
    《香港占领地经济复兴应急处理に关する件》(昭和17年10月[1942])。
  • [29]
    Wai Chi Sham, ‘The history of Hongkong and Yaumati Ferry Company Limited, 1923 to the 1970s’(Lingnan University, 2007), pp. 70-93.
  • [30]
    《战时月报に关する件》(昭和17年4月[1942])。
  • [31]
    《总督部公报》(香港:香港占地总督部,1942-1945)。
  • [32]
    Robert Spencer Ward, Asia for the Asiatics?: The techniques of Japanese Occup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5), pp. 45-50.
  • [33]
    蓝如溪、胡美林:《日治下香港的一隅》(香港:伯特利教会,2000)。
  • [34]
    Christine Henders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Hong Kong 1940-1945’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1972).
  • [35]
    Edwin Ride, British Army Aid Group: Hong Kong Resistance 1942-1945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五章 第三节 - 租借新界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