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至十九世纪末期,香港航运业发展迅速。1861年,共有2,545艘船只进入香港港口,合共1,310,385吨;1870年,进港船只数目升至4,791艘,共2,640,347吨;到了1880年,抵港船只共有5,775艘,合共5,078,868吨。1890年,进入本港水域的船只数目上升至8,219艘,合共9,771,743吨;及至1898年,进港船只数目更达到11,058艘,总吨位达13,252,733吨。[17]除了偶尔受到经济低迷影响外,增长持续上升。根据中国海关的数字,香港在1882年处理的货物总额达中国贸易总值的31.02%。至1899年,香港更占中国贸易份额的40.45%。[18]经香港入口至中国的货物主要包括鸦片、羊毛制品、煤炭、火柴、棉花及煤油。[19]
当时航运业务发展迅速的原因众多∶首先,中国籍居民人口由1860年的92,441人急升至1898年的239,210人,提供了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其次,苏彝士运河的开通缩短了香港往返欧洲的航程时间,鼓励贸易发展;加上该段时期南北行贸易发展迅速,与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和荷兰)的贸易亦有所增加;在此之前,贸易主要在英国、印度和香港之间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设更多商埠,也大大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此外,香港及广东政府多次以联合行动遏止海盗问题,因此更多外洋与沿海运输轮船开始于香港靠泊[20],包括1866年太平洋邮船公司的船只、1869年格林邮船公司的船只、1862年法国邮船公司的船只,以及1872年太古成立的太古轮船公司的船只。众多工业如糖厂、船厂、船坞、制绳及其他小型工业亦促进了航运发展。同时,新开通的暹罗、日本、韩国及太平洋贸易路线亦带动航运及贸易增长。怡和洋行的威廉.凯撒克曾于1890年指出:「作为一个转口港,香港快捷的办事效率使其成为航运中心,也是各邮轮航线的集中地和启航出发的连接点……在对外贸易方面,香港作为广东一个重要港口,在与南北沿岸及本地人经商,以及与越南东京、西贡、暹罗、海峡殖民地及印度间进行贸易中,发挥商品中心的作用。」[21]随着航运及转口贸易不断发展,相关行业如船务代理、金银经纪、仓库、船坞、码头、保险公司及银行亦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