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首页 English A A A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割让九龙半岛
作者:丁新豹

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或「亚罗号战争」,开战原因又多又复杂。总括来说,英国并不满足于在《南京条约》中所得,希望得到更多优惠,如中国开放更多贸易港口、把鸦片交易合法化,以及得到最惠国待遇等。中英两国关系在1850年代愈见紧张,至1856年10月,广州政府扣押一艘由中国人拥有、在香港注册的西式中国帆船,并拘捕了涉嫌走私的船员。有谣言指事发时英国国旗被扯下,此举被认为是对英国皇室的侮辱(其后发现该船只的登记文件于事发时已经过期[1])。英国以此为理由向中国宣战,进攻广州。与此同时,一名法国巴黎外方传道会神父被广西官府处决,令法国以此为藉口参战。战役以1858年6月签订的《天津条约》告终。

不过,中外双方于1860年重启战衅,英法两国加强军备,攻击并占领首都北京,又焚烧和抢掠圆明园。战事以签订《北京条约》,中方割让九龙半岛予英国作结。条约内容包括把鸦片贸易合法化、开放天津为条约港,以及容许英国船只运载卖身劳工至美洲。[2]

图1:1860年九龙湾的联合舰队

图1:1860年九龙湾的联合舰队

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至1859年,九龙半岛仍然是中国领土,由清政府管治,是英国政府与驻扎九龙城的中国驻军的缓冲区。港督戴维斯(John Davis)爵士曾表示该区是中立地区[3]。然而,英国政府渴望占领九龙半岛,以扩充其殖民地范围及完全控制港口。港督宝灵(John Bowring)爵士向其祖国施压,要求取得九龙半岛作军事、商业、卫生和保安用途。[4]由于1858年的《天津条约》不包括割让九龙半岛,因此宝灵奉命就租借九龙半岛与广东政府谈判。中英双方后来重启战衅,战争以《北京条约》作结。条例订明英方可占领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及昂船洲,自此殖民地政府得以控制整个维多利亚港。第二次鸦片战争亦带来其他影响。1856年广州的十三行大火,迫使驻粤外商将公司总部及买办迁到香港[5],为十九世纪末期的香港带来资金、人才及贸易发展经验。

注释

  • [1]
    G. B. Endacott, A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 91.
  • [2]
    A Century of Resilient Tradition: Exhibi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Diplomatic Archives (Taipei: National Palace Museum, 2011), pp. 24-25.
  • [3]
    Endacott, A History of Hong Kong, p. 109.
  • [4]
    同上。
  • [5]
    Solomon Bard, Traders of Hong Kong: Some Foreign Merchant Houses, 1841-1899 (Hong Kong: Urban Council, 1993), p. 44.
< 上一页

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一节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割让九龙半岛

下一页 >
上一张 播放 下一张 放大 缩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