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英國人重回東亞。自1941年起,日本海軍在亞洲擴張勢力,英國的中國駐站因而重組架構;訂定如有戰事,遠東三個主要司令部(包括東印度艦隊、中國艦隊和澳洲艦隊)均由駐新加坡的東方艦隊統一指揮。在盟軍逐漸佔上風且日本擴張計劃受阻的情況下,英國於1944至1945年間成立英國太平洋艦隊。東方艦隊後來成為遠東艦隊,控制包括部分太平洋的整個遠東地區。[24]
與「中國駐站」的安排相似,英軍在東亞的主要基地仍設在新加坡與香港,兩地均駐有測量船。[25]
英國海軍測量船在香港水域的工作逐漸減少,部分原因源於經費削減,也可能是戰後的地緣政治現實所致。駐紮遠東的測量船集中於馬來西亞水域工作。一般只有一艘測量船被派至遠東艦隊,負責東南亞的測量工作,有時亦會在香港水域進行測量。
1945年,為改良和更新戰前的軍事海圖,當局成立特設的香港測量組 (Hong Kong Surveying Unit),負責採集香港探測數據。測量船挑戰者號 (HMS Challenger) 被派遣協助香港測量組進行測量工作,以及製作「香港水域東部」 (Hong Kong Water, East) 和「太古船塢與愛秩序灣」 (Taikoo Docks and Aldrich Bay)兩份海圖,為戰時遭受猛烈轟炸的碼頭區重新進行測量。該船自1932年開始服役,排水量1,140長噸,吃水3.81米。[26]
為了讓往來廣州與香港及澳門與香港之間的海上交通更為方便,香港測量組立即展開測量工作,並於1946年完成三份海圖(包括「通往澳門的水道」(Approaches to Macao)、「汲水門至虎門(珠江,南幅)」(Kap Shui Mun to Boca Tigris, South Sheet, Canton River) ,以及「汲水門至虎門(珠江,北幅)」(Kap Shui Mun to Boca Tigris, North Sheet, Canton River)),以便重啟三地的水路交通。
香港海事處在1952年發表文件,大幅修正香港海港的探測數據,讓海員更正他們的海圖,並據此進入香港海域在港內停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邊境形勢緊張,大量內地人湧入香港,英國海軍遂加強駐軍。當時,兩艘海軍測量船丹比爾號和貝爾法斯特號 (HMS Belfast)派駐香港,測量工作主要集中於海港兩個入口。有關安排相信是基於軍事考慮。
丹比爾號的部分測量工作涵蓋后海灣邊境地區,鑑於這項工作性質敏感,皇家海軍突擊隊在場提供武裝保護。
貝爾法斯特號本來並非測量船,而是一艘輕巡洋艦,1948年被派往香港加入皇家海軍東方艦隊。1949年4月紫石英號(HMS Amethyst)事件期間,第五巡洋艦隊旗艦貝爾法斯特號是遠東駐站的司令船隻。當時,英國軍艦紫石英號停駐在南京附近的長江流域,遭到已佔領該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攻擊,解放軍決意要將非法的外國軍事勢力逐出中國水道的心臟地帶。
貝爾法斯特號於1939年開始服役,排水量11,550噸,擁有可產生80,000軸馬力(60,000千瓦)的蒸汽渦輪引擎,並配備全副武裝,包括24支槍、16尊兩磅重大砲、八支機關槍及六支魚雷發射管。
1949年後,該船仍留在香港協助測量佛堂門(藍塘海峽)水域,是軍事船隻在和平時期參與三角測量工作的好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貝爾法斯特號在1950至1952年間亦有參與韓戰。這艘船保存至今,停泊在倫敦泰晤士河,成為大英帝國戰爭博物館的鎮館之寶。[27]
另一艘船隻丹比爾號建於1944年,原本是一艘名為艾湖號 (Loch Eil) 的護衞艦,後來在1945年重新命名為赫恩灣號 (Herne Bay)。戰後,該船於1947年被改裝成測量船,改名為丹比爾號,隨後被派至以新加坡為基地的東方艦隊。1950至1965年期間,丹比爾號留在亞洲致力參與東南亞及鄰近海域的測量工作,當中亦包括香港海域。這艘服役多年的測量船在香港最後一個任務是負責香港南面水道的三角測量工作,該次測量工作的編號為K4714,海圖索引編號則為1180。
在丹比爾號完成的眾多測量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在1964年與香港大學物理系合作,使用大學研發的原型側視聲納儀器詳細探測香港海港的淺灘。
丹比爾號也為港內多個土木工程項目提供重要協助。在1958到1961年間,該船為「香港及鄰近地區港口工程與發展計劃」 (Port Works and Development Plans in Vicinity of Hong Kong) 展開一系列的測量工作,並於1960年在香港海港六個區域的碼頭附近測量水深。[28]
然而,隨着香港急速發展,一艘測量船已無法滿足土木工程拓展的需求。由於在決定發展重點公共計劃前必須先取得關鍵數據,因此香港工務局不時要把資源投放在水文測量工作。其中一個例子發生在1961年,當時觀塘被選定發展為早期「衞星市鎮」之一,計劃包括填海工程。同年,為準備海軍船塢的填海工程,當局進行了類似的測量工作。在1959至1961年間,工務局利用相同的測量儀器測量與探測東涌灣水域。[29]
有時,商業機構也須在特定範圍進行海道測量。在鋪設連接香港、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海底電纜時,獨營香港長途電信服務的英國公司大東電報有限公司曾自行委託承辦商,在深水灣進行海道測量,準備由深水灣鋪設橫跨南海的海底纜線。[30] 1962年,該公司亦沿着海底電纜路線,展開從香港到沙巴的海道測量工作。
針對香港本地的發展計劃,香港工務局委派海軍軍艦丹比爾號負責部分測量工作。有關「聯合工作」包括為建造葵涌貨櫃碼頭而在藍巴勒海峽和青衣灣進行測量工作。其他有相似安排的本地項目包括工務局與丹比爾號合作測量九龍海軍碼頭 (Kowloon Yard Basin)、觀塘公眾碼頭、赤柱聖士提反灣碼頭、沙頭角碼頭和當時建議興建的吉澳碼頭。[31]
另一項須僱用私人承辦商進行海道測量的重點工務是1963年船灣淡水湖供水計劃。此項大型計劃包括建造數個水壩以形成人造淡水湖,因此英國承建商委託私人承辦商在吐露港進行海道測量,以收集足夠資料,確保工程得以順利進行。[32]
丹比爾號在1965年撤出香港,英國政府在六年後才調派另一艘海軍測量船長蛇號 (HMS Hydra) 接手香港的任務。與丹比爾號不同,長蛇號專為測量工作設計和建造,船體相對較小,排水量2,800噸,長235呎,寬49呎,1965年建造,同年開始服役。長蛇號在香港服役的時間十分短暫,調離香港前僅於1971年完成索罟島至石鼓洲的兩幅水道圖,以及於1972年完成香港東進口航道和西南進口航道的測量工作。[33] 此後,英國皇家海軍船隻再無在香港海域進行測量工作。1995年,香港政府設立海道測量部。
註釋
- [24]Royal Navy Foreign Stations, http://www.naval-history.net/xDKWW2-3909-04RN.htm, accessed 13/01/2015.
- [25]同上。
- [26]Colledge, J.J.; Warlow, Ben.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The Complete Record of All Fighting Ships of the Royal Navy.
- [27]Official HMS Belfast Site, http://www.iwm.org.uk/visits/hms-belfast, accessed 20/06/2016; Official Imperial War Museum site, http://www.iwm.org.uk, accessed 14/01/2015.
- [28]Lt. Cdr. Geoffrey B. Mason: “Services Histories of Royal Navy Warships in World War 2---HMS Dampier (A303)-ex. Loch-Class Frigate, Survey Ship.”, http://www.naval-history.net/xGM-Chrono-17Survey-Dampier.htm, accessed 07/2012.
- [29]“Comprehensive List of Survey Material available for Hong Kong Waters held at UK Hydrographic Office”, Collection of Marine Department, HKSAR, p.20.
- [30]同上,頁20。
- [31]同上,頁19-20。
- [32]同上,頁21。
- [33]Lambert M. Surhone, Mariam T Tennoe, Susan F Henssonow, MS Hydra (A144), (United States: 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