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一個乾塢 ── 香港仔船塢
1857年6月,港督寶靈(John Bowring)爵士向英國申請於香港建造船塢。英國批准有關申請,但建議把船塢水深由18呎增至22呎,面積則增至330呎乘80呎,以容納3,000噸的船隻。與早前的專利船台申請一樣,皇家海軍的優先使用權是建造船塢的條件之一[3]。
1858年5月,兩個位於香港仔的地段以每年一百英鎊租金租出。那柏(Douglas Lapraik)和那蒙分別投得1號地段和2號地段。1號地段地質為散石,可以在無須爆破的情況下開鑿。在那蒙的監督下,工程由日薪6便士的苦力在沒有使用機器的情況下完成;開鑿出來的石塊由工人以竹桿挑送往其他地方存放[4]。這個以那蒙命名的船塢(今香港仔中心位置)於1860年年中完工,隨即開始接收船隻。
香港仔第二個船塢 ── 合普船塢(Hope Dock)
在那蒙船塢開業的同時,位於廣州黃埔全長550呎的谷柏船塢(Couper Dock)亦重新啟用。雖然谷柏船塢為全遠東地區最長的船塢,但其水深在大潮時只有17呎,不足以容納戰船。那蒙於是聯絡於諾華斯高沙(Nova Scotia Station)認識的合普(James Hope)海軍上將,建議在香港興建一個可以容納勇士號(Warrior)級鐵甲艦的船塢。那蒙找那柏協商,那柏願意提供2號地段予其興建船塢。
那蒙撰寫船塢計劃的時候,注意到合普旗下的戰船統令號(Imperieuse)、勇士號和黑王子號 (Black Prince)均吃水24呎,於是特別留意新船塢的水深。合普認為值得以分期付款方式投入三千英鎊把船塢加深至少4呎。最後,雙方在1863年1月達成共識,建造一個面積400呎乘90呎,水深24呎的船塢[5]。那蒙更於香港黃埔船塢公司(Hong Kong and Whampoa Dock Co. Ltd.)(HKWDC)旗下成立那蒙物業公司(Lamont Property Limited)。新船塢的揭幕禮於1867年6月15日由港督麥當奴(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爵士主持[6];他根據那蒙的遺囑,宣布將新船塢命名為合普船塢(今香港仔中心的位置)。合普船塢設備精良,設有機器工場,可容納6,000噸的船隻。著名的皇家戰艦鐵公爵號(HMS Iron Duke)亦曾在此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