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位於東亞與東南亞的中央,距離新加坡和馬尼拉分別1,440海里與640海里,三地形成一個三角形的南中國海貿易航線。[11]不過,在大東亞共榮圈的建設計劃中,香港對日軍來說沒有太高的價值,充其量只用作阻止戰略物資輸入中國。[12]雖然香港擁有世界級的船塢,但香港當時由日本陸軍而非海軍管理,故其航運及海軍功能並沒有被充分使用,香港僅被日本視作東亞地區的補給及維修站。
日本陸軍操控整個香港的運作,而港口管理則隸屬軍政府的交通部。[13]日軍佔領香港後,日海軍第二遣支艦隊建立了香港特別根據地,自此海軍在香港海上巡邏及港口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根據日本陸軍及海軍於1942年5月就管治香港簽訂的協議,海軍設施包括海軍醫院、碼頭、貨車維修工場和裝嵌場所等主要設於香港島北。[14]港務局的辦公室則設於在1940年10月啟用的奇力島皇家香港遊艇會原址。[15]隨着戰事接近尾聲,奇力島的辦公室亦用作海軍軍需物資的補給站。[16]
港務局負責的管理職務與戰前香港船政廳大致相同,當中包括海港日常運作、配置錨地、巡邏、管理珠江三角洲沿岸的浮標及航標,以及為回航船準備物資等。除了以上各項外,港務局還需負責軍事職務,例如為海上運輸船護航、在香港為海軍訓練水手及隔離轄下船隻及飛機作檢疫。[17]
日治期間香港作為補給及維修站,日本軍政府除了興建啟德機場的跑道與少數的船塢設施外,在香港港口沒有作任何建設。[18]直至1945年初,香港至少有13個船塢仍然運作,當中由日軍增設的重要設施是於1944年年初在前金鐘海軍船塢興建的一個新船排,其餘的都只是在既有設置上加設船庫等。事實上,香港自1942年年初已經成為日本海軍的維修及結集基地,大量旗艦、炮艇及高速船均在此駐防。[19]日治期間,日軍曾將若干個浮標從香港移往海南島和其他地方。至1944年,逾10個浮標仍在使用,另外20多個浮標則可能在戰事期間遭擊沉。[20]
1944年年初,盟軍在太平洋戰爭展開反攻,不時派戰機轟炸香港。有時,盟軍的戰機未進入香港主要領空已遇到日軍戰機的攔截,被炮火擊落墜毀。[21]在盟軍連串空襲下,香港的主要船塢嚴重受創,而鄰近的民居及設施也飽受牽連。最嚴重的一次空襲發生在1945年1月21日,當時三百多架盟軍戰機空羣而出,炸毀灣仔五百多幢建築,整個區域幾乎夷為平地。[22]
註釋
- [11]W. J. Hinton, Hong Kong’s Place in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 1941).
- [12]Japan’s Decision for War: Records of the 1941 Policy Conferences, ed. by Nobutaka Ik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 [13]《總督部公報》(香港:香港佔地總督部,1942-1945)。
- [14]《香港ノ警備並ニ軍政実施ニ関スル香港占領地総督第二遣支艦隊司令長官間協定覚書》(昭和17年5月[1942])。
- [15]《海軍根拠地施設(海軍港務部施設)設定地区に関する覚書》(昭和17年5月 [1942年])
- [16]British Army Aid Group, British Army Aid Group Drawings (Hong Kong: Hong Kong Museum of Coastal Defence, 2010).
- [17]《香港港務部戦時日誌》(昭和19年4月1日~昭和20年5月31日 [1944-1945])。
- [18]吳邦謀:《再看啟德 ── 從日佔時期說起》(香港:涉谷出版社,2009)。
- [19]《第2遣支艦隊戦時日誌戦闘詳報》 (昭和16年12月1日~昭和18年5月31日[1941-1943]);《第2遣支艦隊戦時日誌》(昭和18年6月~昭和20年1月 [1943-1945])。
- [20]British Army Aid Group, An Outline of Conditions in Occupied Hong Kong (Hong Kong: British Army Aid Group, 1945); ‘Hong Kong war archives’ (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42-1945).
- [21]《第2遣支艦隊戦時日誌戦闘詳報:航空戦》(昭和19年4月18日[1944])。
- [22]蔡榮芳:《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