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士古‧達加馬(Vasco de Gama)於1497登陸印度古裏(Calicut)後,葡萄牙人便迅速朝東方擴張。1511年,亞豐素雅布基(Afonso de Albuquerque)率領軍隊占領馬六甲(Malacca),在港口發現規模可觀的中國商旅社羣,這些商人描述了中國的富饒豐足。雅布基鞏固了其佔領區域後,指派歐維治(Jorge Alvares)乘坐一艘滿載胡椒的船隻前往中國,[22] 而船上極可能有一名中國領航員。他們航行至南亭山(今名大萬山島),再從中國人所稱的「內洋」進入,並在當地人稱為「屯門港」(Tamao/ Tumon) [23] 的島嶼附近錨泊。[24] 其後他們發現「屯門港」離一條大河川口不遠。按照當時葡萄牙探險家的傳統,歐維治豎立了一根石柱紀念此事。時至今日,該石柱的所在地已不可考,歷史學家相信「屯門港」應為香港的屯門區。但由於該詞所指的範圍模糊,屯門一名也可能包括今日的大嶼山。
隨後而來的葡萄牙探險隊並未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西蒙.德.安德拉德(Simao de Anrade)於1519年抵達,他摒棄外交手腕,採取高壓手段,漠視當地的習俗與律法。1521年,馬丁.阿豐索.德.梅羅(Martim Afonso de Mello)抵達,其任務是建立一個要塞,以符合長期佔領需要。至此,中國官方已無法再忍受葡萄牙人的所作所為,一個小規模的海戰隨之爆發,中國燒毀並擊沉部分葡萄牙船隻。這些早期抵達的葡萄牙人別無選擇,唯有撤離珠江東邊的海岸。葡萄牙人數度在他處建立貿易據點失敗後,終於在1557年於珠江口取得立足之地,雖然範圍僅限於狹小的澳門半島的西岸淺灘部分,但在往後的幾世紀,他們可於此處在中國官方的監視下營商。[25]
隨着珠江西岸的活動轉移,澳門逐漸發展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的重要連接點。同時葡萄牙人藉着扮演中日貿易的中間人角色,在長崎與日本人建立重要合作關係。[26]雖然香港的港口條件更佳及地理優越,但就貿易量而言,這時期香港地區明顯遠遜澳門。
註釋
- [22]金國平、吳志良:《早期澳門史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頁32-34。
- [23]C. 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and Fr. Martin de Rada, O.E.S.A. (1550-1575) (Bangkok: Orchid Press, 2004), pp. XIX-XXI.
- [24]羅香林:《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第二章,註二七(香港:中國學社,1959),頁43-44;金國平:《西力東漸:中葡早期接觸追昔》(澳門:澳門基金會,2000),頁19-29。
- [25]張廷玉:《明史》,佛朗機傳,卷325,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9,佛朗機,頁320-325;舒懋官,王崇熙:《嘉慶新安縣志》,卷十二,海防略;《藝文志》,卷二十三,都憲公遺愛祠記。
- [26]C. 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eing the Narratives of Galeote Pereira, Fr. Gaspar da Cruz, O.P. and Fr. Martin de Rada, O.E.S.A. (1550-1575) , pp. XIX-XXI.